当香港升学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成为常态,家长们仅凭常规的备考思路,已难以确保孩子能拿到名校入场券。
最近在港校家长圈刷屏的新本地生政策,官方通过设定「不获资助学费」加以区分本地生与非本地生区别;从2028-29学年开始,不满足两年香港居住的(以全日制学生身份于香港就读或两年内每年离港不多于90天),不获资助学费。
简而言之,分两种情况:
根据修订方案,永居符合「获资助学费」类别。 持有受养人签证,理想状态下需满7年才能申请永居。如果拿到永居,就不受此次修订影响。
学生一般通过几种途径报考港校:JUPAS、内地高考、国际生。
而按照现行政策,总共15000个资助学额,以及6000个非本地生名额;即便从2024-25学年起,录取非本地生的上限从20%增至40%,非本地生录取的名额还是远远不及本地生录取名额的。
这就意味着没有香港身份,将很难吃到香港升学的红利了。而拿到身份但不住香港的“考试移民”模式也将很难继续。
在香港本地生政策调整后,身份规划与升学路径的关联愈发紧密,让不少家庭陷入迷茫:新政策下,如何用身份优势为孩子争取名校席位?永居、非永居适配哪些升学赛道?是否还能吃到香港升学红利?
在香港升学赛道里,“身份” 早已不是简单的户籍标签,而是撬动名校录取的关键杠杆 ——
香港 TOP 国际学校(如圣保罗、汉基、德瑞)对本地生(永居)、非本地生设置不同录取标准:
香港身份家庭,可灵活选择国际校、直资校、官校:
提前规划身份,相当于为孩子锁定优质教育资源选择权。
香港身份不仅助力香港本地升学,还能打通“英美留学绿色通道”:香港的人口基数与大陆差距十分大,大陆14亿,香港只有700万左右。 用港籍申请英美大学,属于独立体系,与内地国际生申请为互不干涉的两条独立升学路径。
在剑桥大学2025年6月最新发布的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Statistics 2024 cycle] 中显示,中国大陆通过国际生渠道申请剑桥大学人数高达2308人,最终拿到offer并入学率只有10.9%;
反观申请人数排名全球第四的香港地区的申请人数为557人,入学率则达到了17.6%。相较而言,香港地区的申请者在剑桥大学的录取率上更高。
拿到香港身份+优质学术双重优势,让申请更具竞争力。
如果不想留学,想要持香港身份申请内地大学,还可享受 “华侨生联考”“港澳籍留学生通道”,录取压力低于一般高考生。
圣保罗、汉基、德瑞等名校横向对比,拆解录取 “隐形门槛”,明确身份、学术、课外活动的差异化要求,轻松入学。
永居、非永居家庭,在本地生通道/国际生通道的竞争烈度不同;录取门槛方面国际校更看重 “学术潜力”,看孩子是否有持续学习的热情,是否与学校教育理念匹配。
从幼小升学、中学衔接,到大学申请分析最佳申请时间节点,避开“时间坑”,助力登入世界顶尖学术殿堂。
若孩子小学用非永居身份读国际学校,初中想转直资校,需在 G6 - G8 完成身份转换,才能在 G9 申请时切换赛道。
针对香港五大移民计划深度解析,哪种最适配孩子教育需求同时兼顾家长自身需求?如何用身份“撬动” 名校录取?
优才、专才、留学、投资、受养人这些政策身份没有绝对 “好与坏”,只有是否适配孩子教育需求。
同步香港教育局新政动态,帮大家梳理身份申请和学位申请的节奏把控:优才计划何时递交、专才签证何时转换,能精准衔接孩子升学阶段(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还有国际校开放申请时间、香港中小学插班补录窗口、派位节点,如何和身份进度协同推进等常见难题。
香港升学赛道愈发 “卷”,身份规划与教育布局的协同,早已成为高净值家庭的 “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