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国交因Alevel预估分政策再次引发争议。不少在校生及家长发帖质疑:学校预估分评估标准过于严苛,是否该考虑转学?这一问题年年被讨论,背后折射的是升学规则与学校策略的深层矛盾。
Alevel预估分是学生申请英国本科的核心依据,由学校根据学生过往成绩综合评估得出。由于最终Alevel成绩在申请后公布,预估分直接决定高校对申请者学科能力的初步判断,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深国交在预估分评估上长期存在“压分”现象:
其他学校:AS阶段成绩达80分以上,通常可获A*预估分;
深国交:需考到87分方能达成同等评级。
这种严格标准对“普娃”(非顶尖学霸)极不友好。若学生实际考试超预估分,升学时反而处于劣势——高校可能因预估分偏低而降低录取优先级。
1、目标为牛剑、港大等顶尖院校:
建议优先保留深国交学籍。母校声誉对申请竞争激烈的高校至关重要,此前已有案例显示,内地某国际学校6A*学生被港大拒录,而深国交背景学生即使预估分略低,仍可能因校誉优势获青睐。
2、目标为G5其他院校、港前五等:
A*数量比校誉更重要,可考虑转学。需选择预估分政策灵活、升学数据稳定(如G5/港前五录取率高)的学校,并提前确认新校评估标准是否与自身成绩匹配。
注意:预估分与实际成绩差异过大可能损害学校诚信,长期看,严格评估的学校更易建立大学信任。此外,若获“有条件录取”(Con Offer),最终成绩需达预估等级,否则offer可能作废。
除预估分争议外,深国交的教学模式本身对普娃挑战巨大:
1.管理模式:宽松自主,要求极强自制力;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需高效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节奏:快节奏、高竞争,需强大抗压能力。
这些要求叠加,本质是筛选“金字塔尖”学霸。能适应的学生,无论去哪所学校都可能成功;而适应不了的学生,转学实为“优胜劣汰”的自然结果,对校方影响有限。
放弃深国交的学生,主要流向两类学校:
1.纯正国际教育路径:直接赴英高、美高,衔接更本土化的课程体系;
2.资源倾斜型学校:如深大师院国际高中,更注重中间生培养,教育资源向普娃倾斜;
3.奖学金导向型学校:如清澜山,部分学生在深国交虽不突出,转学后却能凭借能力获奖学金。
选择深国交的家庭需明确:这所头部国际学校的优势(如竞争氛围、校友资源)与目标受众高度匹配。若为名校光环选择,需做好心理准备——学校不会因个体需求调整策略,学生需自行弥补短板(如通过课外辅导适应快节奏)。
核心建议:
目标顶尖院校:忍耐预估分压力,保留深国交学籍;
目标非顶尖院校:转学至政策灵活、资源适配的学校;
普娃家庭:提前规划辅导,提升适应能力,而非盲目冲击深国交。
国际教育选择无绝对优劣,关键是匹配学生特质与升学目标。深国交的“严格”,既是挑战,也是筛选;转学的“退路”,或许是更精准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