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推出修订后的"本地生"认定标准。
“受养子女须居港满两年才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
核心调整涉及受养人居留要求及教育资源分配机制。根据新规,受养子女需满足连续两年居港条件方可申请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资助学额。此次政策修订对非本地生源产生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学费标准与学位获取资格两大领域:
在财政资助方面,公立院校将取消对非本地生的学费补贴政策。现行教资会资助课程的本地生年学费为42100港元,而非本地学生须承担全额成本回收学费,预计年收费将达20万港元水平,形成近五倍的学费差额。值得注意的是,该调整不影响现有非本地生收费框架,但明确未来新增生源将执行新标准。
关于学位分配,自2027年和2028年学年开始,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考生若不符合修订后的本地生认定条件,将丧失约15000个政府资助大学本科一年级学额的申请资格。此举旨在优化公帑使用效率,确保教育资源配置与本地人口结构调整相匹配。政策过渡期设置充分考虑了现有在读学生的权益保障,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政府会就上述修订设立过渡安排,即在2027和2028学年(申请周期于2026年10月开始)的居港规定设为一年,2028到2029学年才实施两年的居港规定。
香港政府最新公告,发布于2025年7月31日13时30分
就居港规定而言,申请人需提交以下证明:
1、申请人须提供证明,显示自己在计至所修读课程开课当年的5月31日为止的两年期内以全日制学生身份于本港开办正规课程的学校就读;
2、或 (二)未能提供上文(一)项所述证明的申请人,可向入境处付费申领涵盖该段两年期的出入境记录证明,以显示申请人在该段两年期内,每年不多于90天不在香港。
最大受影响群体:持香港临时身份的内地DSE考生,本次政策调整未涵盖的群体包括:
1.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考生
2.2025届及2026届DSE考生(不受新规限制)
此次改革对通过人才计划获取香港身份但未实际赴港居住的升学需求产生显著影响。根据香港入境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各类人才计划累计接收申请超50万宗,其中33万宗已获批,22万名人才及其受养人已实际到港,但仍有11万已获批临时身份的家庭尚未完成移居。
该群体考生须以"自修生"身份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在报考费用、升学竞争池划分及学费标准等方面均按非本地生政策执行。早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曾公开指出,存在以人才计划名义获取身份但实际未履行居留义务的升学操作现象。
香港立法会议员张欣宇亦警示,2025年DSE考生总量较上年激增超2000人,而政府资助的本地生学士学位仅1.5万个,若不加强监管,"人才计划变相成为高考移民通道"的风险将加剧。
尽管香港特区政府宣布自2024/25学年起,将公立院校非本地生录取比例上限从20%提升至40%,但相较于本地生1.5万个资助学额,非本地生竞争压力仍显突出。该群体需与全球顶尖学子及国际课程学生同池竞争,典型案例为香港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数据:非本地申请总量突破2.5万份(其中内地生源占比84%),最终录取约1500人,竞争比例达17:1,录取率首次跌破5%,创该校历史新低。
上周,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公布2025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报考费用调整方案,自修生类别费用出现显著增幅,最高达140%。以常规报考7门科目计算,具体费用构成如下:基础报名费595港元+语文科目(中英文)每科1377港元×2+其他科目每科1119港元×5+特殊申请费2000港元,总费用达10944港元,较2024年度的4735港元增长超1.3倍。
叠加效应下,香港多所高校学费同步上调。本地生学费方面,公立大学本地生学费将于2028/29学年起由现行42100港元调整至49500港元,增幅约17.6%;非本地生学费涨幅更为显著,其中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学费上调22.8%,港八大非本地生学费区间普遍扩展至16万至22万港元。
大学学费标准
基础教育阶段亦现连锁反应,约40所直资学校及600所幼稚园计划于2025学年实施学费调整,涨幅介于2.5%至10%之间。典型案例为直资学校启思中学,其2025/26学年学费将接近10万港元,创该类别学校收费新高。
【政策执行关键节点提示】
针对目标2027/2028学年入读香港高校的高端人才计划(临时身份)家庭,需特别注意教育规划衔接:该批次考生若欲以"本地生"身份获取资助学额及学费优惠,必须确保在2026年9月前完成香港居留学习安排。
即时行动指引: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香港教育政策动态,获取国际学校与直资学校分布图谱及2025学年招生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