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拼爹妈”现象解析:家校互动与招生策略的深度探讨

国际学校里“拼爹妈”现象由来已久,这不仅关乎家庭背景和基因等硬实力,也涉及到教育理念及为孩子的付出程度等软实力。近期,一位家长向我表达了她的不满,她深感被国际学校中那些强调“拼爹妈”并压榨利用的行为所困扰。当初,她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看重其丰富的活动和非传统死读书的教学方式。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学校活动并非由学校组织,而是需要家长们亲力亲为。起初,她对此充满热情,但几年下来,她发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被大量占用,而这对她和孩子却并未带来任何有价值的改变。因此,她感觉自己被学校“利用”和“剥削”。于是,她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国际学校为何要如此“折腾”家长呢?

 

“人质”拿捏家长出钱出力出资源?

“学校计划举办感恩节义卖会,希望班主任能动员各班级家长积极参与。我们期望家长不仅能提供高质量的义卖物品,还能热心捐款,并大方购买其他班级的义卖品,以确保义卖会的成功举办。”

“校庆日即将到来,学校希望家委会能组织家长设立几个食品摊位,让孩子们品尝到家长们亲手制作的美食,这样更加安心。同时,也希望能设立一些运动摊位,让家长们陪伴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确保孩子们的安全。这两类摊位我们不需要亲自操办。另外,还需要几位家长协助布置会场。”

“举办活动时让家长参与进来是必要的,否则他们可能会对学校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参与活动能满足他们对学校的‘掌控感’,无论活动结果如何,他们都不会再有太多抱怨。同时,这也显得我们尊重家长的意愿,家校互动良好,增强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粘性。”

“老师们平时工作很辛苦,让他们加班还需要补调休,而外教则不愿意加班。相比之下,让家长来帮忙就既省事又省力还省钱。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如果学校招生数据不佳,你可以尝试发动家长帮忙宣传。直接跟家长说可能会引起反感,所以你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这样家长会有成就感,并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毕竟,家长的朋友们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同阶层、同年龄段的精准目标客户。”

“如果家长推三阻四不愿意参加活动,你需要想办法说服他们。你可以跟妈妈们说,其他孩子都有家长陪伴参加亲子活动,如果她们的孩子孤零零的一个人会很可怜,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你也可以跟爸爸们说,陪伴孩子是父亲的责任,为了避免青春期孩子对父亲的抵触情绪,现在就应该多维系良好的父子/父女关系。你可以从‘爱的教育’角度出发,跟家长多谈谈参加学校活动能给家长带来哪些好处,以及不参加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哪些不良影响。这样家长们肯定会愿意参加的。”

“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家长的参与度与孩子的升学挂钩。我们会优先考虑那些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为学校品牌提升做出较大贡献的家庭,给予他们稀缺的评优机会和校长推荐信。毕竟,我们不可能把这些机会给那些经常抱怨学校、即使被邀请也不来参加活动的人。在国际教育的升学中,‘综合评估’是有一定的灵活性的。只要与孩子的升学挂钩,家长们肯定会争先恐后、踊跃参加。他们一旦开始‘内卷’,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校方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招生?

“民办学校的所有行为,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招生。无论是建设高端的校园设施,还是招聘优秀的校长和教师,亦或是注重教育质量和教研培训,甚至与海外大学合作和国际认证,这一切都是为了提升学校的吸引力,以便更好地招生。同时,学校对成绩和升学结果的严格要求,以及对食堂宿舍安全质量的把控,也是为了给家长和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有利于招生。举办各种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同样是为了增强家校互动,提升学校的口碑,进而促进招生。对于民办学校而言,相比房产升值,招生带来的回报更为直接和显著。

这并非完全归咎于学校的现实主义态度。学校也希望能够将‘培养人才’放在首位,但对于幼小初阶段的学校来说,即使培养出了顶尖人才,也很难期望学生未来会感激低龄段的老师。而且,培养顶尖人才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入。

因此,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将上一届的成绩和资源转化为下一届的招生更为实际。这意味着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已招进来的学生的价值,让他们从各个方面为本校的招生带来直观的收益。所以,学校会花费心思让家长心甘情愿地宣传学校,这也是无奈之举。同时,‘爱的教育’确实有助于和谐亲子关系,而‘多做志愿者就能换回学校资源’也可能是部分家庭所需要的捷径。因此,这可以说是学校和部分家长各取所需。

对于高中和大学来说,与其在短短3-5年内将一个平凡的学生培养成一个顶尖人才,不如直接招收在幼小初阶段就已经表现出色的学生,这样更为高效。选择大于努力,在可以选择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成功可能性低的学生来培养呢?这不是浪费机会和增加培养难度吗?因此,高中和大学也将最重要的重心放在了招生和择生上。

综上所述,无论哪个学段的学校,其所做的一切努力基本上都是为了招生。教育之路漫长且充满变数,学校只能尽力做好自己这一阶段的工作。只要在这一阶段,学校付出努力帮助学生过关,并争取到最大的回报,其余的就留给下一阶段的学校来考虑吧。

 

 

与其让家长挑剔找事不如放权给足参与感

听完“国际学校同行们的心里话”,我认为这种情况的演变,与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也有一定关系。

前阵子,“小学生下课十分钟只能去厕所”的新闻引发了公众的愤怒。我们小时候都能去操场尽情玩耍,为何教育理念更先进的现在却反而不能了呢?许多学校对此也感到无奈。有些学校因为放学生去操场玩而导致学生摔倒磕掉门牙,家长因此大闹校长,要求学校赔偿;有些学生在学校打架,家长先与另一方家长理论,谈不拢后便向上级部门投诉班主任,同样要求学校赔偿……

类似事件频发后,学校也变得“谨慎”起来:放学生出去活动,即使再小心也难以避免意外发生,此时责任关系明确,学校可能面临家长的投诉、赔偿要求,以及上级部门的处分和撤职风险。相比之下,不放学生出去只是让他们得不到放松,即使万一出现心理问题,也无法证明是学校课间不让学生出去玩造成的。在两害相权之下,学校自然选择风险较小的一方。

同理,国际学校的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要求家长参与,这也是迎合了部分家长的期望。公办学校被认为过于死板,圈养学生不能忍,因此国际学校需要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活动来证明自己值得更高的学费;公办学校整齐统一,缺乏个性化的发挥空间,所以国际学校更需要为家长留出空间,让家长感到自己有一定的决定权和被学校需要的参与感,这也符合部分家长的甲方心态。

而如果国际学校活动少或者没有让家长充分参与其中,反而会被批评为只知道刷题的“洋高考”,与其他国际学校相比显得单调无趣。甚至有可能被视为家校之间缺少互动、不尊重家长的表现。

因此,对学校来说,让家长参与的好处显然大于不让其参与的坏处。在两利相权之下,学校自然会选择让家长参与。当然,如果有不想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也没关系,因为总会有其他家长愿意参与。而且也必须有的参与、有的不参与,这样学校在分配机会时才能有参照依据。如果所有家长都来参与反而不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