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明白,国际高中与普通高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国际高中的特色在于其自由而开放的学习环境、全英文的教学方式、丰富的课程选项以及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
当孩子进入国际高中后,他们必须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校园生活。然而,这个适应过程中,不仅孩子需要面对挑战,家长也同样需要。在某些情况下,家长的观点、态度和举止,都会对孩子的教育成果产生深远影响。
力求至善者
日常特征:自我期许高,对子女教育环境要求更为严苛
许多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自身已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他们不仅对自我设定了高标准,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也致力于寻找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他们关心的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学校的投资方背景、校长资历、教师团队、升学状况以及课程设置,下至宿舍环境、餐饮营养搭配,甚至是校服设计,都在这一类家长的审视之列。
提醒:
虽然这类家长对学校有着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但需警惕过度追求完美。要知道,即便是“顶尖的国际学校”,也难以避免存在瑕疵。一旦做出选择,就应给予充分的信任,既欣赏其闪光点,也能包容那些“非原则性”的不足。
家长们应适当调整自己的期待值。当然,如果学校确实存在重大问题,积极的沟通仍是必要的。
自信过度型
常见特征:深信自家孩子未来必能进入顶尖学府
许多高知家长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自幼便为他们安排各种培优课程和兴趣班,助力孩子进入知名的国际学校,坚信他们未来定能冲刺顶尖大学,如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
然而,家长们的这种过度自信,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回想热门剧集《小舍得》中的情节,一直成绩出色的“学霸”米桃在父母不断的“期望”重压下,最终心理崩溃,因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我们作为家长所不愿见到的。
提醒:
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课程选择和学业成绩,来合理规划他们未来可能申请的大学类型与专业方向。
国外的高等教育学府不仅看重学术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提升孩子学业表现的同时,也应鼓励他们探索个人兴趣,提升全方位的能力。
总体而言,家长们不必过分迷恋名校的排名,选择与孩子兴趣和能力相匹配的专业和学校才是关键。
顶尖学府偏好型
普遍行为:一心追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顶尖学府
我们来谈谈那些“顶尖学府偏好型”的家长。这类家庭,孩子往往就读于或准备进入国际高中,家长不仅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而且目标十分明确:只考虑G5、常春藤联盟、斯坦福、麻省理工等顶尖高校!
家长之所以有这种观念,部分原因在于国内对海外大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即便是QS排名前30的学府,也可能被视为不知名的“野鸡大学”。
另一个原因是,家长难以摆脱“名校即成功”的固有思维,认为只有获得名校文凭,才能迈向成功人生,若未能进入名校,则一切努力都显得徒劳!
建议:
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来匹配,而非仅依赖学校的名气。许多学校在综合排名上虽不突出,但在特定专业领域却有着显著优势。
迷茫无措型
常见特征:误认为单一课程体系能通用于所有留学国家
目前主流的国际课程包括A Level、IB、AP等。理论上,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国际课程时,应考虑孩子的留学目标国家。然而,有些家长在为孩子挑选课程时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希望孩子学习一种课程体系就能适用于申请所有国家的大学。
提醒:
一旦孩子已经进入某种课程体系的学校学习,家长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规划具有竞争力的升学路径。例如,如果孩子学习的是A Level课程,那么申请英国的大学将更为合适;若学习的是SAT或AP课程,则更适合申请美国的大学。
【推荐阅读】知识普及 | 探究AP、A-LEVEL、IB三大国际课程的异同点?
放任自流型
常见行为: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后,家长便全权交由学校管理
许多家庭选择国际高中,主要是看重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全方位关注以及精细化的管理,这样家长可以相对省心。
然而,有些家长对国际学校存在误解,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能在国际高中顺利毕业,就一定能考上大学,因此自己无需过多介入,可以完全依赖学校和老师。
这种观点虽然看似“洒脱”,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不苛求”,但实际上却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毕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而家长则是孩子永远的引导者。
即便是在国际学校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家庭和父母的支持与陪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提醒:
在国际学校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决策的事项并不少,例如选择课程、挑选大学和专业等。家长应更多地与孩子以及学校进行沟通,以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过度担忧型
常见特征:希望孩子尽可能多地学习,热衷报班
某些家长非常喜欢为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似乎在他们看来,没有不出色的孩子,只有没参加过兴趣班的孩子。即便孩子已经就读于国际学校且学习表现优异,他们依然无法安心,纠结于是否应该让孩子去补习雅思、托福等课程。
然而,真正驱动孩子进步的应该是他们自身的兴趣,而非家长为了缓解自身焦虑而做的坚持。
此外,国际学校本身就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涵盖人文类如合唱团、艺术、书法,到体育类如赛艇、高尔夫、棒球等,旨在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当的关注,并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因此,选择了国际教育的家长们需要转变思路,从单纯追求速度和数量,转向更加关注孩子自身的节奏和兴趣。
建议:
在这个追求“快速”的社会中,有时候稍微“放慢”脚步,跟随孩子自然的成长节奏,持之以恒,可能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教育方法。
在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家长及其面临的挑战后,我们会发现及时掌握升学趋势、规划升学路径、明确择校目标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