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学校如何有效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期揭晓了《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23版》,这份权威报告以“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为主题,警示全球要重视教育领域中的技术管理和监督空白。

 

报告明确提到,虽然技术有时能助力学习,但过度使用或缺少专业教师的引导,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就像只给学生电脑,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实时辅导,那么学习效果并不会有所提升。此外,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往往会让他们分心。但遗憾的是,全球仅有少数国家在学校中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对于是否应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各国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十年前,美国大约九成的公立学校都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然而,到了2015-2016学年,这一比例降至65%,不过在2019-2020学年又回升至76%。

 

学校方面表示,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干扰,因为学生们不仅在休息时间在走廊和餐厅使用手机,甚至在课堂上也会接电话。但家长们则担忧,如果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他们将难以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在科罗拉多州的一所学校,校方和家长们曾就这个问题展开了长达两小时的激烈讨论。

 

在听取了家长们的意见后,学校做出了妥协,同意学生可以带手机上学,但上课时必须将手机放入密封袋中。

 

与美国的情况类似,我国的许多国际化学校也对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有严格的规定。不同于外界普遍的误解,学生们并不能在校园内随意使用电子设备。实际上,一些学校只允许学生使用学校提供的电脑。从某种程度上讲,那些升学成绩较好的学校,往往对电子设备的管理更加严格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学生原则上不应将手机带入校园。学校需将手机管理整合进日常管理体系中,明确手机存放的地点、方式及负责人,并提供必要的存储设备。

 

同时,《通知》也提醒家长应担负起教育责任,加强对孩子手机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对于中小学生手机使用的严格管理,并非无的放矢。2020年,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多位科学家提出了开展“人类屏幕组计划”的建议,这反映了科学家们对电子屏幕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忧。实际上,早在2014年,德国著名脑神经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曼弗雷德·施皮茨尔在他的著作《数字痴呆化:数字化社会如何扼杀现代人的脑力》中就已指出,与数字时代之前的孩子相比,现在德国小学新生中出现的多动、易怒、孤僻、记忆力下降等问题有明显增加。他特别强调,孩子过度接触数字产品很容易导致各种自我管理问题和学习障碍

 

在暑假期间,家长们或许会面临与孩子因电子产品使用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感到烦恼,尽管他们费尽心思进行防范,但电子设备的诱惑力似乎总是难以抵挡,甚至有些孩子因为被禁止玩手机而做出极端行为。这足以看出,电子设备管理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而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干预更是不可或缺。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的调研组曾对超过11万个家庭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基于这些数据编写了《我国未成年人数字化成长及网络素养状况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洞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成年人在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报告》显示,青少年沉迷网络往往是因为亲子关系存在四类问题:

一是“不了解”,即父母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干什么;

二是“差关系”,即父母在线上和线下都没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是“缺引导”,即父母放任孩子玩手机或电脑,没有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约定引导;

四是“坏示范”,即父母自身也是个沉迷网络的“低头族”。

 

在当下信息时代,孩子们与电子设备紧密相连,这既是他们成长的现实环境,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面对电子设备的“诱惑”,如果父母能够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数字家庭氛围,从小为他们灌输正确的电子设备使用理念,那么,孩子们将能更好地掌控自己,避免被网络束缚,同时也能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教师和家长都肩负着监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强调,我们应当从过去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失误中汲取经验,防止再次犯错。

 

我们的目标是教导孩子们,无论有无技术辅助,都能有效地学习。他们需要学会从信息海洋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忽略无关的噪音。技术应当成为他们的助手,但永远不能取代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家庭交流。

 

如果您的孩子即将进入一所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管理严格的学校,家长无需担忧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国际化学校通常会有完善的沟通机制,班级教师、宿舍监管老师以及心理教师都会及时与家长分享孩子的最新动态。在紧急情况下,家长只需联系这些教师,便能迅速了解孩子的状况。

标签